在层林尽染的湖北省团风县杜皮乡黄冈革命烈士陵园里,一件深蓝色的僧袍被摆放在纪念馆最显眼的位置。
“这是我国工人运动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张浩(原名林育英)穿过的,他就是借着这个袍子躲过国民党的杀害。”黄冈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汤雅玲介绍说。“张浩曾两次孤身‘长征’,用自己对党的忠诚和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贡献,赢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对他的尊敬。”
今天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栏目将带您走进《”红色英杰“张浩:一个人的两次孤身“长征”》。【红色英杰】张浩:一个人的两次孤身“长征”
286位在此战斗过的革命烈士在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安葬
1921年7月,张浩和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等24个进步知识青年,在团风县回龙山八斗湾浚新小学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共存社”。1922年2月,张浩经恽代英、林育南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为了表示革命的决心,他在党内化名为林仲丹。1925年12月,张浩在组织工人开展反奉倒段游行示威活动中遭受重伤,他利用回家养病的机会,动员妻子涂俊明和弟弟、妻弟、堂妹等到上海参加革命工作。
1928年,张浩按照组织安排和贺昌、滕代远一起组建湖南省委,并当选为省委常委、职工委员会书记,积极发动安源、水口山等地工人支援井冈山的斗争。平江起义后,湖南的白色恐怖更加严重,省委多数同志离开了湖南,张浩继续留在湖南负责联络工作。
国民党调遣了大批军警搜查抓捕他,张浩剃发为僧,躲到安源山里的一座庙里坚持斗争。一天,国民党来到庙里搜捕,老和尚将自己的僧袍脱给张浩,掩护他安全离开安源,而老和尚却被残忍杀害。老和尚俗家姓张,为了感念其救命恩情,他将原名林育英改为张浩,装扮成苦行僧,沿途化缘乞讨,饥一顿饱一顿,跋山涉水,顶风冒雪,走了一个多月,来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在上海接上组织关系后,张浩被派到沪西区任区委书记,立即开始了新的战斗。
张浩的第二次“长征”发生于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后,党中央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为了传达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恢复和党中央的联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派人回国。从苏联回国要穿过荒无人烟的沙漠,一路上有很多关卡,所有文件都得记在脑子里,万一被捕,宁死不屈,不能泄露一丝一毫的秘密。因此,派回国的同志不仅要立场坚定,机智勇敢,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还要在党内有一定的威望,为国内同志所熟悉和信任。
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这一危险而有历史意义的任务交给张浩。他不顾多病的身体,装扮成从蒙古回来的小商人,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跨越沙漠,终于到达党中央所在地瓦窑堡,向党中央及时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和《八一宣言》内容,恢复了党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止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
张浩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重要情报传达给党中央,将中国革命推向一个全新的时期。他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个人的名利思想,没有想过以共产国际代表回国的资本向党要地位。传达完会议精神之后,张浩对毛泽东同志说:“我的任务已完成,现在我是中国共产党一名普通的党员,请中央分配工作。”襟怀坦荡,让人感佩不已。
1942年3月6日,张浩在延安病逝。3月9日,党中央为他举行了万人公祭,毛泽东同志为他题词“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当天,党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悼念张浩同志》,对他的革命生涯进行了高度赞扬。1982年3月10日,在张浩逝世4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通版纪念文章《忠心为国,虽死犹荣——怀念张浩同志》,再次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张浩同志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